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磅礴之处,重庆以层叠的脊线雕刻出世界罕见的立体城市肌理。顺应地形的建设方式,使重庆形成了世界上顶级规模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截至2025年,运营里程突破575公里。面对空间重叠的严峻挑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创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协同范式,不仅守护了出土文物,更让轨道交通成为激活巴渝记忆的“移动博物馆”,在钢轨与夯土、速度与永恒的交织中,书写着现代都市与古老文明共生共荣的重庆答卷。
2008年以来,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考古工作的开展,重庆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轨道交通文物保护体系,迄今已完成相关考古项目55项,主要完成44条规划轨道交通线路的文物调查与勘探,累计调查里程达1260公里,共核查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215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处;完成轨道交通线路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完成62份文物调查勘探等报告。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中的考古发现时间跨度极大,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近现代,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建筑遗址、古代墓葬、石刻艺术及革命遗迹等。轨道交通2号线马王场站附近的马王场遗址和跳磴镇石盘村遗址出土了数百件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包括距今8万年前的手斧,填补了重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研究的空白,为研究南方古人类分布和活动轨迹提供了新证据。渝中区轨道线路涉及老鼓楼南宋衙署遗址、太平门遗址、朝天门城墙遗址等多处历史遗迹,不仅为研究古代建造技术和山城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对探讨宋蒙战争史、重庆地方史乃至中国城市发展史具有深远意义。巴南规划建设区域发现的明代翰林坟和李文进墓,对研究明代品官墓葬的规制规模、堪舆选址及丧葬等级制度具备极其重大学术价值。鹅岭正街施工区域发现的清朝碗墓,由2000多个青花瓷碗砌成,是川东和重庆地区清朝民国年间流行碗墓习俗的实证。4号线涉及的清代王家大坟石刻建筑群,布局宏大,雕刻精美,是研究晚清丧葬习俗、营造技法和石作工艺的重要考古实物资料。这些考古发现从不同维度还原了重庆古代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清晰呈现了重庆从原始聚落慢慢地发展为现代都市的完整历程。
硬岩勘探创新。首创小口径金刚石绳钻与孔内成像复合技术,穿透城区硬化混凝土层、硬岩层及填石障碍,地下遗存性质判释准确率达95%,勘探效率提升300%。该技术针对基岩、填石层、高坡度区域等重庆特有的山地地形,在轨道线路规划穿越密集城区、历史遗迹敏感区时,为轨道规划选线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在调查勘探阶段用于穿透硬岩、填石区等复杂地层。自2008年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开始,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建立合作协同机制,该技术得以应用推广。
边坡动态监护。研发基于微震传感与倾角仪的高边坡实时预警系统,应对多样化的地质构造和岩土特性,在轨道深基坑施工期间对毗邻脆弱遗址实施毫米级位移监控,实现施工期零损毁。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部署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边坡及夯土结构关键节点,实时捕捉岩土体内部微破裂信号,通过振动频率分析预判结构失稳风险。在4号线号线等隧道施工中,对沿线宋代城墙遗迹进行实时预警和动态监护,及时作出调整钻爆参数;7号线一期延伸衔接高铁线路穿越白帝城遗址区,共享老鼓楼预警模型参数,定制边坡加固方案。
数字化全流程治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数字化全流程治理、全域快速感知及遗存毫米级留存技术系统性应用于轨道交通基建考古项目,通过多技术融合提升勘探效率与文物保护精度。一是搭建考古现场BIM动态管理平台,集成三维探方模型、地层数据与工程进度,实现考古勘探、轨道施工、文物保护多专业协同。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共享,将协同效率提升50%,决策响应速度提升70%。该技术应用于18号线号线等密集城区的穿越,集成地下管线、岩土层数据与轨道施工参数,规避了施工对遗址及文物的扰动风险。二是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激光雷达(LiDAR)航测技术,快速获取轨道沿线带状区域高清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及三维点云数据,高效识别填石区、夯土遗迹等地表异常,勘探范围覆盖率提升80%。主要使用在于4号线号线北延伸段等,通过LiDAR扫描识别出明代墓葬群及清代窑址分布,优化线号线一期(石家院子至大学城段),通过正射影像发现宋代道路遗迹,调整车站基坑位置。三是遗存毫米级留存(三维扫描与影像建模),全面实施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精度0.1毫米)与多视角影像建模技术,对发掘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存档,为研究、复原提供永久性精准底版。应用于老鼓楼衙署遗址夯土台基、柱础遗迹进行毫米级扫描,生成16万余个构件数字模型,支撑遗址公园虚拟复原;环线(谢家湾至奥体中心段)在施工中发现的宋代水井遗址,通过三维扫描留存井壁结构细节,数据用于后续学术研究与公众展示;对6号线支线(北碚至水土段)沿线汉代砖室墓群实施全流程扫描建模,出土陶器碎片拼接精度达99%。
一是调查勘探前置化。针对城市核心区地下遗存勘探盲区,创新“岩土工程勘察—微损钻探—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维勘探模型,实现轨道交通项目调查勘探前置化,提前做好避让、监测、监护等保护的方法,从源头规避施工损毁风险。二是科研平台协同化。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共建“重庆山地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重庆地区山地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山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探讨研究等6大领域的研究。中心在为轨道施工提供文物风险预控方案的同时,累计开展修复材料研究、金属文物探伤等11项课题合作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辐射敦煌、云冈石窟等全国重点工程,纳入国家《石质文物保护行业标准》。三是站点文旅共生化。18号线凯旋路站和十八梯站打造“轨道+文博”动线,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将以“古今共生”的设计重塑山城文化地标,为高密度城区遗产保护提供范本。9号线化龙桥站模拟工业遗址(车间基座、设备遗迹)荷载,通过结构耦合设计将遗迹原址加固并“无缝镶嵌”于站厅,结合AR数字化展陈还原抗战生产场景,形成“轨道穿行·历史随行”的城市文化名片。2号线李子坝站“单轨穿楼”成长为全球文旅地标,增设悬空观景平台、文创主题馆及“轨道穿楼”光影秀等,年均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话题单条全网曝光量破亿。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以制度化合作创新为抓手,建立全链条协同保护模式。
一是深化“战略层”合作共建。联合开展基建考古工作交流座谈,聚焦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难题,突破传统协作模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战略层面构建起“规划共商、信息共享、保护共担”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在攻坚期建立“周报告—月总结—季会商”的阶梯式沟通协调机制,保障工程进度顺利推进;另一方面,整合双方专业优势,将考古工作深度融入轨道线路规划,实现基建考古高效开展与轨道交通科学布局的双赢。二是前置“规划期”系统初查。在轨道交通规划编制阶段,依据文物保护法规,构建起“数据筛查+实地勘察”的双轨初查体系。以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第五期建设规划编制为例,研究院以轨道线米为基准,全面整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资料及权威文物数据库,结合重点区段实地踏勘结果开展全面分析与评估,精准划定165处着重关注区域,为线路规划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从源头上规避文物保护风险。三是创新“全流程”闭环监管。在轨道交通线路初步设计阶段,研究院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丰富实践经验,对工程影响区域内的文物分布及保存状况做科学研判,并编制专业、翔实的工作报告,将文物保护要求精准嵌入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案。通过构建从规划期到施工前“初查评估、全面调查、精细勘探、科学保护”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为轨道交通建设节约时机成本,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重庆轨道交通基本建设考古探索与文物保护实践,直面山城特殊挑战,以理念创新驱动技术融合,在勘探方法、现场保护、风险管控、成果转化及智慧化应用等维度取得系统性突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形成的“精准勘探—科学保护—风险预控—智慧管理—价值转化”全链条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市超15条轨道线余处文物保护点,不仅有力护航了重大工程建设,更极大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科技含量与社会效益。同时,精准呼应国家“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中“强化基建考古前置”“推动文物资源转化利用”的核心要求。
下一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依托重庆“考古标本库房”国家项目,深化全链条解决方案,拟定《山地轨道交通考古勘探作业规程》,确立区域标准,构建“轨道交通考古数字孪生平台”,集成勘探数据、文物三维模型与站点设计系统,推广全流程协同标准,为全国山地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文保与基建共生范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数百位老人早高峰抢公交,致学生无法上车迟到?司机:老人们是去做免费理疗,每天早上有五六百老人乘坐
37岁的于朦胧身亡:揭开了娱乐圈最残忍的线年,杨幂已是刘恺威高攀不起的存在
锐评Model YL:日均订单破万的六座特斯拉比理想i8和乐道L90好?
文字冒险游戏《海默2000》试玩版现已上线》被曝加入大量恶搞网站!玩家放心了
AMD举办Mini AI工作站创新沙龙:看锐龙AI Max+395“普惠”端侧AI
技嘉 X870E AORUS X3D 主板增强 X3D 模式,支持 9000MT/s 内存
上一篇:深圳热搜豪宅!翰熙典居官方售楼处发布臻品豪宅恭迎品鉴!
下一篇:最新应考-联创世华